中央电视台:纪录片《通向繁荣之路》第一集《大道同行》-pg电子官方

中央电视台:纪录片《通向繁荣之路》第一集《大道同行》

发布时间:2023-10-11来源:中交二航
【字体:】 分享:

1.jpg

2.jpg

【解说】历史的长河中,总有一些时刻,注定成为永恒。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《史记》,书写了上古至西汉三千年的历史风云。

翻开这部巨著现存最早的宋刻本之一,在第123卷《大宛列传》中,西汉史官司马迁记录了中国与世界最早的一次交流。

公元前138年,27岁的张骞率领使团,穿过河西走廊,一直进入中亚。司马迁在文中这样评价道:“于是,西北国始通于汉矣,然张骞凿空。”

张骞的凿空之旅,让地处亚洲东部的汉王朝,视野得以越过巍峨的崇山峻岭,看到西域、中亚、南亚,一直到罗马帝国。

张骞凿空之旅后的1500年,明代的《赢涯胜览》记录了郑和多次下西洋的见闻。公园1405年,郑和从南海出发,穿过马六甲海峡,最终到达遥远的红海和索马里海岸。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,从海上连通了东西方,也拉开了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。

一陆一海,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具英雄气概的探索,也是中国和世界文明,一次又一次的交流。它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,

对历史最好的继承,就是创造新的历史。

第一集 大道同行

2013年9月的这一天,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的一所大学礼堂里,一大早就挤满了来自各界的听众和众多媒体记者。

【同期声】习近平主席:我的家乡,中国陕西省,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,站在这里,回顾历史,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,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。

【解说】在这次演讲中,习近平主席第一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。

【同期声】习近平主席: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,相互合作更加深入,发展空间更加广阔,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,共同建设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,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。

【解说】千里之外,马六甲海峡,地处这个世界上最长最繁忙的海峡边,2013年10月,印度尼西亚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时刻。

【同期声】习近平主席:阿巴嘎巴,大家好,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。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,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-东盟海上合作基金,发展好海洋pg电子官方的合作伙伴关系,共同建设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。

【解说】印尼归来后不久,这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将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和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,并称为“一带一路”。

“一带一路”贯穿亚欧非大陆,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,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,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。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成为这个时代的发展印章。这个伟大的构想,源自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。

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,世界走到了十字路口,物质财富不断积累,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创新发展大步向前。与此同时,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,发展鸿沟突出,恐怖主义、难民危机、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,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,70多亿人口,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足30个,人口不到10亿。

世界怎么了?我们怎么办?历史的十字路口,人们对未来既满怀期待,又充满困惑。

【同期声】联合国前秘书长 潘基文:我们正处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,政治意识形态问题、宗教问题、政治界线,正在分裂这个世界,将其碎片化,因此,我们真的需要一种全球视野,去实现全球的繁荣、和平与安全。

【解说】此时的中国,也在跋涉探索。如何以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实现更好发展,如何能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,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现代化之路?人类历史前行的过程中,需要站在历史和现实的坐标点上,用穿越历史和未来的眼光,在关键节点做出关键抉择,并付诸行动。

【同期声】习近平主席: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村里,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时空里,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。

2013年3月23日,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,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。

从历史看现实,从中国看世界,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大国领袖对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深邃思考,是对建设一个更加美好世界给出的中国方案。以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。

【同期声】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原主任 陈理:总书记在这个时候,之所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之所以提出“一带一路”的倡议,确实是有很深刻的现实考虑,也是有很深刻的历史依据的。你必须在考虑自身发展的同时,你要考虑其他国家一起来合作,一起来实现共赢,来实现大家的共同发展,这才是人间的正道,体现了一种非常宽阔的全球视野、世界眼光。

在大英图书馆研究中国历史近四十年的学者吴芳思,透过浩瀚的历史书卷,看到了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之于这个时代的意义。

【同期声】英国著名汉学家 大英图书馆中国馆原馆长 吴芳思:我认为中国现在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放眼外界,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,因此在某种程度上,这是一个新的出发点,这可能基于古老的思想,但这是全新的起点。

【同期声】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首任院长 格雷厄姆·艾利森:我认为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是习近平主席的一项卓越的倡议,是他提出的第一个重大全球性倡议,其中蕴含了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伟大思想,是一种积极的想法。

从历史深处走来,带着时代的鲜明印记,当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进入全球视野,它会如何改变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?

通向繁荣之路

2014年,美国的《外交官》杂志中,一篇文章提出了这样的疑问:尽管有广阔的目标,但目前仍不太清楚到底是什么,将一带一路国家联系在一起。相对于雄心勃勃的言论,如何实施这一愿景,细节仍然很少。

【同期声】外媒报道:该计划将成为中国在这方面最大的一笔投资;新丝绸之路是一个非凡的雄心勃勃的举措;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是会成功、会破产,还是只是一个口号……

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后,外界众说纷纭。“一带一路”到底靠什么,能把不同国家联系在一起,成为各方共同关注的焦点。

【同期声】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教授 郑永年:任何这样一个大的项目,肯定是不同的国家站在不同的立场上,都有不同的意见,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发展水平,不同的政治制度,有不同的理解。这种不同的视角看“一带一路”是不可避免的。

【同期声】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 刘卫东:所以从哪个角度讲,这都是一个全新的事物,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去借鉴和搬用,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道路,不是铺满鲜花的平坦的大道,而是充满荆棘的这样一条路,需要去探索的。

【解说】走过几十年改革开放的道路,中国积淀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增长,更是对世界全新的理解与认知。

这是一次全新的出发。2014年盛夏,一个月里,从北到南,由陆到海,沿着古丝绸之路,习近平主席走访了五个国家,寻找并对接双方发展合作的共同点,以此来诠释求解合作最大公约数的诚意。

【解说】抵达蒙古国时,这个国家刚刚提出自己的发展规划“草原之路”。古老草原之路上的国家,虽然矿产等资源丰富,却受困于地理条件,缺少与周边国家的经贸交流。这次“走亲戚”式的访问中,习近平主席提出推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与“草原之路”对接,并拿出了实实在在的举措。中蒙双方一共签署了26项合作文件,蒙方发展经济所关心的问题都在这次访问中得到了妥善解决。“草原之路”与“一带一路”,迈出了相向而行的第一步。

【同期声】蒙古国总统 乌赫那·呼日勒苏赫:这不仅有力促进了我们的双边合作关系,还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发展,巩固了各国间的合作关系,为实现我们提出的远大目标,推进重大项目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
【解说】这是一场关于发展的双向奔赴,印度洋上的千岛之国马尔代夫,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。15世纪初,郑和的船队曾两次来到这里,在首都马累的国家博物馆里,珍藏着大量来自中国的古老瓷器和钱币。这些珍贵的文物,是中马两国千百年来历史交往的见证。瓷器、丝绸、茶叶,古老的中国以此来表达善意。而今天的中国以共同繁荣的愿望和真诚务实的行动,书写新的合作。

2014年9月,中国国家元首自中马建交以来首次访问马尔代夫。访问中,习近平主席和时任马尔代夫总统亚明共同商议,建一座跨海大桥,把首都马累和机场所在地胡鲁马累岛连接起来。 曾经连接各方的海上丝路驿站,如今急需一座大桥,架起发展的通途。 

 【同期声】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市市长 默罕默德.穆伊祖:我们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,但习近平主席目光远大,他用真正的友谊,为两国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。他说他来马尔代夫,就是为了促进中马友谊大桥的建设。

高温湿热,强劲的海风,数米高的涌浪,加上特殊的地质结构,眼前的这片海域度被认为是建桥禁区。而此时的中国,大型桥梁工程已经占据世界一半以上。手握先进的建造技术,具备了建桥禁区发起挑战的实力。

印度洋上,600多名建设者不断探索新技术方案,一个个世界级难题相继被攻克。历经974天,架起了这个国家第一座跨海大桥,马尔代夫人民,梦想成真。

【同期声】当地群众:有了这座桥,各种车辆开始通行,客车、货车、通勤车都来了,所有生意都从这座桥开始的。

【同期声】当地群众:以前去胡鲁马累得用一个小时,现在只花10分钟,非常方便。

 【同期声】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市市长 默罕默德.穆伊祖:所以大桥连接的不只是两个岛,还连接着马尔代夫人的未来。

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到底靠什么连接不同国家?中国和共建国家用行动回应世界,携手合作打开新的发展空间。

数据描绘出这样的轨迹:从2014年到2016年的3年时间里,习近平主席出访行程近60多万公里,相当于绕地球飞行了近15圈,这足迹孵画出一个新时代伟大开拓者的宏大梦想。

从蒙古国到塔吉克斯坦,从斯里兰卡到马尔代夫,从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到联合国发展峰会,每一次出访,每一个国际场合,习近平主席都会与各国领导人就“一带一路”进行深度交流。而梳理这3年出访的33次公开演讲文本,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些高频词:平等相待、交流互鉴、务实合作、持续发展、共赢。高频词里,映射着大国领袖的世界观,而“一带一路”与“共同发展”这两个彼此呼应的词汇,在所有演讲中,出现的频次并列第一。

 【同期声】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 宁吉喆:

各国不论社会制度怎么样啊,意识形态怎么样有区别,它有一个共同点就是,大家都要发展经济,都要改善民生。咱们“一带一路”就是抓住了这个共同点,我们要找到双方利益的共同点,求同存异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这个战略性的这个思考谋划和先进的理念,而且务实地行动,身体力行,把理念跟行动结合起来。

这是一次真诚沟通,共商共建的全体总动员。当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与相关国家增信释惑、推动务实合作时,国内各个层面也加快协同合作,推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落地。

2014年1月的北京,寒冬之中,一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外交部、商务部等多个部门组成的调研小分队,从北京出发,飞往更寒冷的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。

出发,是为了更好的了解。

从2014年到2015年,由部委和专家组成的多支联合调研组,走访多个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,调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对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需求,也寻找彼此发展的契合点。

不驰于空想,不骛于虚声。倡议背后,中国以高效务实的国家行动,为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写下生动注解。

2014年11月4日,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,着手推动做好“一带一路”总体布局,确定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,并且明确要有早期收获计划和领域。一个月后,为了更好协调推进这项前所未有的宏大倡议稳步向前,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。

2015年3月28八日,海南博鳌。17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企业家和学者,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。

【同期声】习近平主席: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,不是封闭的,而是开放包容的,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,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。

共商共建共享,一个“共”字背后,蕴含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处事之道和国家交往之道,是在彼此的互相信任与支持之下,筑牢人类共同的家园。

就在同一天,中国正式向全球发布《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》。近九千字的文件,饱含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诚意,系统勾勒出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清晰轮廓。

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指导下,政策沟通、设施联通、贸易畅通、资金融通、民心相通,成为各国合作的重点。

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,建立和加强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,构建起全方位、多层次、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,以此为基础,跨越不同地域、不同发展阶段、不同文明,对接各自政策和发展战略,深化务实合作,促进协调联动发展。

搜索2013年以来的全球媒体报道数据,可以看到,愿景与行动白皮书发布的当月,关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外媒报道量猛增273%。共建“一带一路”被世界广泛关注,它又将如何持续深入发展?

2016年夏天,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工作座谈会首次召开。扎实推进,让“一带一路”建设造福各国人民,成为这次会议的重要内容。习近平总书记从规划落实关键项目落地、金融创新、民心相通等八个方面,明确了未来工作的重点。

【同期声】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 刘卫东:总书记“八个推进”就是为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立柱架梁,是后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取得这么大成功的一个最基础的一个基础了。这次座谈会之后大家知道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开始走入一个新的阶段了。

跨越国界时空和不同发展阶段,连接陆地与海洋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推动多领域互联互通,写下一个个携手发展的故事。

在刚果(布),从首都布拉柴维尔到港口城市黑角之间,曾经只能靠这样的路连接,现在穿越人迹罕至的山区丘陵,一条高等级公路横贯东西,这条交通大动脉全线通行时间从过去的两周左右,缩短到七个小时。

【同期声】刚果(布)当地居民 李飞:路况变好了,我现在有了房子,有了车子,谢谢,谢谢,非常感谢中国。 

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,借助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,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出海通道,也让中亚国家与世界的经贸连接更加便捷。

在柬埔寨奔流的桑河之上,一座全长6500米的大坝横跨而立。中国工程人员在这里建设了柬埔寨最大的水电站,彻底扭转了这个国家电力严重依靠进口的局面。

以摔跤运动为国粹的塞内加尔,中国建设者们帮助这里建起了第一座现代化的摔跤场。

聚焦共同发展,中国与共建国家共同书写发展奇迹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收获实打实、沉甸甸的早期成果。

2017年初夏,首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。

【同期声】习近平主席:我宣布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,开幕!

29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,,140多个国家80多个国际组织的1600多名代表云集北京。

【同期声】习近平主席: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成果,将由大家共同分享。

开幕式上,习近平主席40多分钟的演讲响起了27次掌声。这掌声,是对一个东方大国思想力与行动力的积极回应。

世界看到了中国真诚的行动,也用行动回应着中国的邀约。

首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,达成了279项具体成果,《纽约时报》惊呼,“一带一路”项目的数量和规模令人吃惊,远远超出了科幻作家的想象。

马丁亚克,长期研究中国,国际社会对“一带一路”的热烈回应,在他看来,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。

【同期声】英国剑桥大学前高级研究员中国问题专家马丁亚克:西方历史,是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殖民史,西方对贫困地区,也就是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地方,本质上一直是剥削的。贫穷国家如何发展,实现现代化和转型,这并非西方世界的当务之急。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改变了世界,它将发展引入全球议程的中心。这是一项巨大的成就。

【同期声】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教授中国问题专家 伊利亚斯.贾博尔:中国作为千年文明古国,从未入侵过其他国家,既不殖民,也不建立帝国。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为全球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了机会,是新型全球化的起点,提供了新的价值观和新方案。

彼此的沟通与互信中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织就一张共同发展的网络,向北对接“欧亚经济联盟”建设,向西,对接哈萨克斯坦“光明之路”新经济政策,向南对接老挝“陆联国”战略。印尼的“全球海洋支点”构想,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中找到发展机遇,更有联合国东盟、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发展和合作规划,也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实现对接。

在出席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时,当被问到“一带一路”朋友圈,何以不断扩大时,习近平主席这样说道。

【同期声】习近平主席:这个是它是有一种相互之间的这种吸引力凝聚力,我们叫做共商、共建、共享,也就是说是相互之间的事情,不是我中国一家有这个想法,一厢情愿就可以做的事情,它自然是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事情。

习近平主席再一次向世界阐明了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所蕴含的中国人怀柔远人、协和万邦的天下观。

2018年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走过5年时间,经过前期夯基垒台、立柱架梁,正在向落地生根、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,“六廊六路多国多港”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。这一年,超过60个国家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朋友圈不断扩大,合作共赢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。

然而,新生力量的成长,往往并不会一帆风顺。

这一年,美国以301调查报告为开端,发起了一波又一波贸易制裁。商品、人员、资本、技术、信息,自由流动被不断增多加高的壁垒阻隔,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。单边主义、保护主义明显上升,坡沟断裂的杂音不时响起,和平赤字、发展赤字、安全赤字、治理赤字加重,变局加速演进。

有人在拼命筑墙,有人在努力拉手。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如同一面旗帜,指引着合作方向,传递着信心希望。

2018年8月,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工作五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。身处变局之中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开始,从最初的大写意进入到了聚焦重点、精雕细琢的“工笔画”阶段。

【同期声】习近平主席:我们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,在保持健康良性发展势头的基础上,推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向高质量发展转变。这是下一阶段推进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工作的基本要求。

不盲目乐观,也不操之过急,更不为各种鼓噪所动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按照既有的节奏走深走实。在这场座谈会上,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【同期声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陈文玲 这样一个关键时点上,总书记对共建“一带路”的定向把舵,要把共建“一带一路”这个伟大事业能够做下去,既要解决自身的高质量发展问题,也要解决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高质量发展问题。共建“一带一路”作为真正的全球的公共产品,能够更好地造福于人类,造福于更多的国家,造福于中国长周期的发展。

几个月后,第二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。面向来自150多个国家和90多个国际组织的与会嘉宾,习近平主席阐明了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内涵。高标准、可持续、惠民生,成为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目标。九个字,三个词里,凝结着过往的探索经验与智慧,更成为共建“一带一路”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。

在这一届高峰论坛的成果清单中,高质量共建的成色更加鲜明。合作中,出现了汽车制造、医疗诊断、科技创新这样的新领域。而关于绿色发展的成果,从第一届的4项增长到了12项,涉及生态环保、绿色金融、可再生资源等关于标准规则制度的项目,也从第一届的26项增加到第二届的71项。

红色列车呼啸而过,印尼迈入高铁时代,从首都雅加达到万隆,通行时间从原来的三个半小时缩短到了40分钟。

中国和印尼合作建设的雅万高铁,是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第一条高速铁路,也为印尼培养出自己的动车司机、机械师等高铁技术人员。

“咖啡之乡”埃塞俄比亚在中国科技人员帮助下,这里不但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遥感卫星,建起地面站,还培养出了自己的卫星工程师。传统的农业国家,用上了卫星技术预警气象灾害,咖啡种植也多了未雨绸缪的底气。

泰国首都曼谷,从5g救护车入院,人工智能辅助诊断,再到患者出院后的远程医疗,中国企业利用数字技术正在帮助这里的医院,实现全面的智能化转型。

理解并付诸于实施,在一项项合作中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正在变为现实。

长期关注中国的美国学者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实践中,试图揭示出背后的发展逻辑。

【同期声】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教授 芝加哥大学中国研究小组成员 卡里.托克 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正在从一个成功领域,向另一个成功领域推进。它始于基础设施,现在更加强调绿色丝绸之路、健康丝绸之路等等。这些项目规模可能不是很大,但是对于提升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质量,却非常重要。我没看到,中国正在帮助这些国家实现梦想。

一波三折,往往是历史前进的轨迹。

2020年,近百年来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侵袭全球。世纪疫情叠加百年变局,全球经济面临二战以来的最大衰退,人类发展指数30年来首次下降。

变局中,世界期待着新的动力,而危机中也总是孕育着新的机遇。全球货物流动不畅,中欧班列却开出了加速度。自2020年以来,开行量年平均增速超过百分之五十,成为一条纵贯亚欧大陆的生命线。

与此同时,互联网极大地拓展了贸易方式。相比全球投资贸易的大幅度萎缩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间的贸易投资,显示出强大韧性。

2021年11月,疫情尚在全球肆虐,第三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座谈会在北京召开。面对新的形势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如何在危机中遇新机,于变局中开新局,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新的方向。

【同期声】习近平总书记: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,开辟共同发展新空间,要适应全球发展更加强劲、绿色、健康的新要求,稳妥开展健康、绿色、数字、创新等新领域合作,培育合作新增长点。

不断向前开拓,不断挑战自我。百年变局的惊涛骇浪中,命运与共的大船,扬帆蓄力,一往无前。

时间见证“一带一路”强大的生命力。2014年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的第一年,马来西亚、科威特、塔吉克斯坦、哈萨克斯坦等11个国家,成为首批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国家。一年后,匈牙利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政府间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。这一年,“一带一路”的朋友圈才第一次扩展到了非洲。此后,大洋洲、北美洲、南美洲,地球不同地区的国家纷纷加入“一带一路”朋友圈。

到目前为止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已经吸引了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参与,其中有关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合作理念和主张,还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、亚太经合组织、上海合作组织、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重要国际机制的成果文件当中。

【同期声】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原署长 罗思义:英国有句谚语,“布丁好不好吃,吃了才知道”。人们愿意加入,就是“一带一路”成功的证明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必然是双赢的,不仅中国想要推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其他国家也愿意加入,它顺应了时代潮流,所以特别成功,而且确实比其他倡议更加成功。

【同期声】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总统 赛义德.易卜拉欣.莱希:古丝绸之路复活了,以现代化的方式复活,这将对地区经贸合作产生积极影响。

【同期声】白俄罗斯共和国总统 亚历山大.卢卡申科: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不仅意味着中国走向世界,也意味着世界联通中国。

十年间,“六廊六路多国多港”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将活跃的东亚经济圈、发达的欧洲经济圈、中间广大腹地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家,联系起来,进一步拉紧同非洲、拉美大陆的经济合作网络,推动形成一个欧亚大陆与太平洋、印度洋和大西洋完全连接、陆海一体的全球发展新格局。

十年间,中国与80多个共建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,支持联合研究项目超过1000项,在农业、新能源、卫生健康等领域启动建设50多家联合实验室。

十年间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,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。

世界银行报告显示,到2030年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有望使共建国家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,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.8%至9.7%,全球贸易增长1.7%至3.2%.

源于中国,属于世界。十年时间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已经成为最受关注、最具影响力的合作带,和范围最广、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。

【同期声】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郑栅洁: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,统揽全局,深刻洞察世界百年变局大势,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,开创性提出了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宏伟倡议。十年来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实现了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化,从愿景到现实的转化,形成了物畅其流、政通人和、互利互惠、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,为世界经济特别是共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,为完善全球治理、促进人类发展进步,贡献了中国智慧、中国方案、中国力量。

有人说,评判每一代人时,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。

中国,把发展置于全球议题的核心位置,用一条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路作答。而关于这条通向繁荣的大道,探索还在继续。

【同期声】习近平总书记:我相信,只要我们相向而行,心连心,不后退,不停步,我们终能迎来路路相连、美美与共的那一天;我相信,我们的事业会像古丝绸之路那样,流传久远,泽被后代。(来源:中央电视台)

网站地图